2013-04

韓中 Cross Border 투자 및 M&A의 새로운 기회 - 중국기업의 對한국 직접투자를 중심으로

Speaker News

"中国GDP全年可达到5.8%左右, 不会出现通缩"

德邦券首席宏观经济学家芦哲表示,旅游等报复性服务消费增加,不会出现激进货币经济刺激政策 据分析,中国今年GDP增长率有望达到5%左右,保守的经济政策基调将持续下去。中国政府不会过度采取刺激消费或提振经济的措施。从下半年开始CPI(消费者物价指数)和PPI(生产者物价指数)涨幅逐步回归往年均值水平,不会发生通缩。 26日,德邦证券首席宏观经济学家芦哲出席在韩国首尔广场酒店举行的《第十二届中韩经济论坛》并发表主旨演讲,主题为《强弱之势:GDP超预期与内生动能偏弱并存——2023年中国宏观经济形势》。 他先分享了中国宏观经济的核心因素GDP增长率。据预测,今年中国的GDP增长率将超过中国政府的政策目标5%,有望达到5.8%左右。但是,尽管GDP增速乐观,但微观主体的改善滞后于宏观数据,居民预期转弱,内需偏弱仍是隐忧。 今年一季度GDP同比增速4.5%,去年二季度疫情比较严重基数非常低,今年第二季度容易实现6%以上的增长,整个上半年GDP平均增速会达到5.5%以上。 他还表示,服务领域的消费恢复势头迅猛。防疫政策全面放开后,之前被限制的娱乐和旅行等领域,出现报复性消费,春节、劳动节黄金假期出游等有了集体性活动。 服务消费和可选消费等品类迎来补涨,但是,商品零售增速改善相对偏慢,这是当前消费市场最显著的特点。他认为,决定消费的关键因素就是收入,过去三年的疫情期间,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受到最大的冲击。在现有的背景下,政府不会采取大规模激进的财政刺激,为了规避未来不确定性,居民超额储蓄可能会继续上升。 他还表示,对房地产市场回暖的持续性应该会持有保守态度。尽管中国一季度房地产积压需求快速释放,同比房产市场成交量渐升。但从高频数据来看,4月房地产销售增速明显下行。房地产市场回暖的持续性依然存在质疑。另外,考虑到实现经济增长目标并无压力,政府不会推动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对于有可能陷入物价下降、经济低迷的通货紧缩的忧虑,芦哲评价说这是杞人忧天。4月份中国CPI上涨率为0%,PPI呈现负增长,有人担心有可能会出现通货紧缩。虽然CPI食品指标中受猪肉价格影响,PPI去年上半年基数比较高,均受到基数的影响引发通缩担忧。但预计今后汽车和燃料价格将同比上升,下半年指标将显著改善,不会出现通货紧缩。 在政府政策方面,今年GDP经济增长好于预期,不会出现大规模的刺激政策改变货币或财政政策基调。他认为,目前中国政府预测GDP可达政策目标实现温和复苏,除非出现汇率、内部、外部严峻问题以外,下半年政府出台强劲的刺激政策或房地产调控政策的可能性不大。      

"中国政府关注平台经济,有望在今年出台各项支持政策"

资产首席经济学家王军表示,数字经济、环保等领域是中韩经济合作核心领域 基于两国各自产业升级的巨大需求,在诸多产业领域中韩两国可以优势互补开展合作,经贸关系依然拥有宽广的发展前景。尤其是,在数字经济、新能源、健康养老等领域两国能够共同开拓第三方市场。 26日,华泰资产首席经济学家王军出席在韩国首尔广场酒店举行的《第十二届中韩经济论坛》并发表主旨演讲,主题为《中国产业政策新趋势与中韩产业合作新路径》。 他说,在半导体方面,中国致力于实现芯片技术自主化,中国政府不会动摇寻求芯片技术突破的决心和半导体自主化的路线。在数字产业方面,将继续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通信及人工智能将是未来发展重点,这些领域也将是未来中韩经济合作的重点。 他介绍,未来中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主要有两个新的产业增长点:一是新能源汽车,以及背后的基础设施支撑,如充电桩、储能等设施建设和配套电网改造;二是通用人工智能。在优势领域要顺势而为、做大做强。 另外,值得去关注平台经济发展。他分析称,在去年年底的经济工作会议中,政府表示要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意向。今后平台经济将进入到一个在规范的基础上加以正面引导和常态化监管的新阶段,这味着中韩两国平台企业试图开展合作的空间巨大。 中国在利用和吸引外资投资方面表现出积极的态度。自2017年至今连续5年,不断缩减外资准入的负面清单。在金融、汽车等领域也推出了一批重大开放举措。对此,他解释称,中韩两国在政策变化中,可以在诸多产业领域继续开展合作。 他指出,健康养老行业将是未来新增长动力。预计在健康食品、疗养服务、医疗设施、医药品研发领域,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中国和韩国可以在数字经济、能源、环保等领域拓展新领域合作。特别是中国的市场规模和韩国的技术优势相结合,可以在半导体、5G等领域开展合作。他说,两国可以在人工智能、大数据、半导体等领域形成供应链。 他表示,在环保领域,中韩两国应在清洁能源、节能环保、雾霾治理等领域加强合作。 中国在城镇污水管网建设、污水处理设施等建设方面具有庞大的市场需求,通过共同研发和产业合作,能开拓出广阔的商机。 中韩两国车企可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深化高质量合作,全面布局产业链上下游,充分发挥中国市场体量庞大、政府政策支持,以及韩国车企长期积累的技术和产品优势,加强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合作,这必将提高两国汽车产业的竞争力。 他指出,为了深化两国金融领域合作,中韩两国应促进双向跨境资本的自由流动,放宽投融资准入门槛,强化资本市场联系,进一步推动两国的金融合作。    

"中国新能源汽车进入高速增长期,迎来了新的投资机遇"

中金总经徐萌萌表示,“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迎来巨大发展……值得去关注汽车智能化” 中金资本执行总经理徐萌萌(照片)26日出席在首尔举行的《第十二届中韩经济论坛》并发表主旨演讲。她指出,中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在2021年已突破临界点,将达到S曲线中的陡峭放量阶段。 分析认为,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自2015年以来,发展十分迅速,2020-2025年市场进入快速增长期,预计到2025年销量将突破1400万辆,平均年增长率将超过60%。 她分析称,无论是在开发周期、生产格局、产业链等技术因素,还是在使用体验、交互场景等产品属性,新能源汽车都与智能手机具备高度的相似性,智能手机市场在2008年渗透率超过10%后,就进入了S增长曲线陡峭上升阶段,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有望复制智能手机的成功道路。 全球汽车产业随着新能源汽车的普及,正在实现汽车智能化。传统汽车主要装载中央控制、多个屏幕、仪表等技术元素,而智能汽车需要更多的设备,如自动驾驶域控、自动驾驶传感器、座舱软件、智能座舱其他硬件、屏幕、座舱域控等多了很多新兴元素,正因为如此,技术创新是引领全球产业发展的关键。 她分析称,从投资角度来看,新能源汽车产业已经逐步成长为私募股权投资市场最主要赛道之一,融资金额占市场整体份额不断走高。 她还介绍,中金资本在新能源汽车赛道沿着电动化、智能化双主线投资布局情况。电动化主要覆盖三电系统、上游的四大主材料等,智能化覆盖自动驾驶和智能座舱等领域。 她还提到,在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高速增长的形势下,开展中韩合作的可能性。韩国产业方实体和中国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合作,投资全球或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    

“中韩二次电池优势突出,探索双赢之路”

域基管理合人牟颖表示,希望加强全球准制定,推进产学研合作 各国为了抢占急速增长的电动汽车市场,围绕二次电池产业链的竞争格局变得愈演愈烈,中国二次电池、原材料企业为了规避美国的牵制,从今年开始向韩国企业伸出援助之手。有分析指出,如果结合中韩两国企业的优势,可以助推整个二次电池产业的发展。 26日,青域基金管理合伙人牟颖出席在韩国首尔广场酒店召开的《第十二届中韩经济论坛》并发表主旨演讲。中韩在二次电池产业链优势突出、互补性强,能够取长补短,可以共同开拓二次电池市场。 美国《通货膨胀削减法案》(IRA)正式生效后,全球二次电池产业链重塑节奏加快。去年8月IRA法案落地后,每辆电动汽车最多可以获得7500美元补贴。在美国生产的二次电池还可以享受税收抵免。 但是,必须使用北美地区生产的二次电池组件,还要满足使用在美国或与美国签订自由贸易协定国家加工的“合格关键电池矿物”的条件。美国之所以出台《通货膨胀削减法案》,是因为美国政府不愿把每年快速增长的本国电动汽车市场拱手让给中国企业。 韩国二次电池企业认为IRA法案出台反倒是一种机遇,正在投入大规模资金建立美国工厂。中国二次电池、原材料企业为了迂回进军美国市场,正在向与美国签订自贸协定的国家伸出援助之手,最具代表性的国家就是韩国。 牟颖表示,韩国属于自贸协定签署国,投资成本相对较低,部分中国企业拟在韩国建设工厂。 实际上,从年初开始,中国企业布局韩国的案例不断增加。中国前驱体公司格林美在3月发布公告,将与SK On和Ecopro Materials携手投资1.21万亿韩元,在全罗北道群山新万金工业园区建设前驱体生产厂。全球最大钴生产商华友钴业公告,公司与POSCO FUTURE M各投资1.2万亿韩元,拟在韩国设立电池材料硫酸镍精炼及前驱体生产工厂。 牟颖强调,中国在全球二次电池产业供应链中具有巨大影响力。二次电池供应链主要分为原材料开采和加工、材料制造、电芯和电池组生产、电动汽车生产、二次电池回收利用。其中,中国企业积极投资海外矿山相关冶炼、加工设施,加工全世界60%的锂,钴加工占有率达到全球80%。 中国在二次电池四大主材(正极材料、负极材料、电解质、隔膜)领域也具有生产优势。截至2021年,中国企业在全球四大材料的出货量占有率最高达到92%。 牟颖指出,中国在除矿物开采以外的二次电池产业全领域发挥着核心作用,韩国在正极材料和负极材料等高端技术领域占有很大比重,因此中韩企业应该加强在各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扩大市场规模。 她还表示,加强二次电池产业国际化标准的协同制定;在前沿方向上,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换言之,未来美国着手制定硅负极材料、全固态电池、大容量正极材料等新材料标准时,两国应该联合应对。 她预测,未来为了解决二次电池原材料短缺的问题,将会开展高科技竞争,重点是钴、锰和石墨等材料替代品。希望通过制定国际化标准,推动产学研合作,提高全球化话语权。  

"中国半导体双循环战略,韩国企业迎来新机遇"

北京朗姿韩亚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管理合鸽表示,光刻设备、材料等中国国产化率 中国正在寻求政府主导的半导体行业的产业链和技术发展之路。中国半导体产业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吸引更多的资金,韩国半导体厂商也应关注这一趋势,参与国际合作和供应链重塑过程,以便实现客户多元化,增强竞争力。 26日,北京朗姿韩亚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管理合伙人林鸽出席在韩国首尔广场酒店召开的《第十二届中韩经济论坛》并发表主旨演讲,主题为“中国半导体产业发展近况暨中韩投资合作分享”。 他介绍,中国半导体产业如美国形成双循环体制,半导体产业链已初具完整性,具备内循环基础。但从横向来看,产业链核心环节深度不足,为了弥补这一短板,希望与包括韩国在内的其他国家展开合作。 双循环战略是中国主要的经济战略,一方面着眼于实现国内需求的自给自足,另一方面保持海外市场的竞争力。从2020年代开始,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在中国主要核心产业实施双循环战略。特别是被列为高科技战略产业的半导体,试图与美国分离市场循环或核心供应链。 目前,中国大陆在手机和个人电脑等传统消费赛道,随着数字化进程新能源汽车等新兴赛道赢得了稳固的市场定位,中国大陆半导体市场具备明确的需求前景。根据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或Omdia等数据,去年中国在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和电视领域占全球市场份额的30%以上,力求实现技术自主化,稳固其市场份额,保障供应链的稳定性。 随着持续加大研发投资力度,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国产化率较与过去相比有了显着提升。 据SEMI等数据显示,包括世界排名第5位的代工厂中芯国际在内的中国大陆半导体 垂直整合制造商、代工厂的设备国产化率与2020年相比,今年最多增加了6倍以上。 以中芯国际为例,预计今年国产化率从2020年的5%增长到30%以上。 但是,林鸽表示,在中国大陆高端设备和材料国产化率依然较低。他分析称,光刻设备还存在不确定性,期待通过持续的研发,确保技术竞争力。另外,半导体材料细分赛道众多,先进节点突破还需要一段时间,随着时间的推移能够找到解决方案。 他认为,中国半导体产业链供应链还有待发展的领域,中韩之间的合作应该在先进材料、逻辑或存储领域开展。在逻辑、存储器领域,中国厂商与全球领先企业之间存在5-10年的技术差距,销售规模和盈利结构也存在一定的差距,包括政府采购中国政府也为了缩小这种差距,出台各项支持政策进行大规模投资。 他还介绍,国家鼓励的集成电路设计、装备、材料、封装、测试企业,自获利年度起,第一年至第二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第三年至第五年按照25%的法定税率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地方政策鼓励省域/城市之间开展竞争,实施组合式支持政策,推动多个产业集群形成。上海、北京、广东和陕西,目前中国已经形成了多个半导体产业集群。 他还指出,值得去关注中国大陆半导体企业整体估值显著高于全球龙头的趋势,这是中国半导体产业和韩国之间需要开展合作的理由之一。2018年设立的科创板极大推动了中国大陆半导体产业的发展。此后,中国大陆半导体企业陆陆续续挂牌上市,上市企业大幅增加。2022年有36家企业成功挂牌,登陆资本市场的企业数量正在迅速增加。 同期,对半导体上市公司的外资投资也在增加,在科创板成立之前,只有12%的外资比率在科创板开板后有所增加。林鸽认为,从投资角度来看,能够与中国半导体企业开展合作的空间越来越大,通过共同建立私募基金等模式,韩国企业应寻找共赢发展的道路。